“2017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调研山西,第一站就来到吕梁,勉励我们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,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近年来,吕梁上下牢记嘱托、勇担使命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,美丽幸福吕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”11月28日,在省委宣传部、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深化全方位转型”系列主题第二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,吕梁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张广勇表示。
“舍”单一发展,“得”多元共荣,写就“产业新篇”
作为资源丰富的能源大市,吕梁市肩负着能源革命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使命。
今年以来,该市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,以办好20件大事要事为指引,以“985”重点产业链为抓手,重点打造“四都”“五基地”,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实现从“一煤独大”向“多业支撑”的转变。
让“老树发新枝”。通过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改造,做优煤、酒、铝“一黑二白”传统产业。全市建成智能化煤矿30座,全省最多;焦化产业在全省率先进入大型现代化焦炉时代;白酒产量达到40万吨,全国占比较2021年翻了两番;铝材精深加工能力,占到全省近一半。
让“小树成大树”。通过延链补链,壮大大数据、大旅游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装备“两大三新”新兴产业,打造了一批叫得响、有影响的产品。比如,硝基复合肥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80%、全球的60%左右;医药中间体产品,占到全国的70%、全球的30%。再比如,700兆帕级超高强铝合金新材料,攻克了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。
让“种子快发芽”。抢抓先机、抢滩布局,培育发展未来产业。这两年,该市前瞻布局的氢能产业,已初步形成“气—站—运—车—用”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,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。
“问”需于民,“抓”基本民生,提高“幸福指数”
吕梁市每年八成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,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、实事。“上好学”方面,引进黄冈、衡水等优质资源合作办学,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,中、高考成绩跃居全省前列。“看好病”方面,建成投运全省设施最全、信息化最高的医疗卫生园区;改扩建市中医院,新建市第三人民医院,明年可全部投用;在全省率先实行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,并实现“一次挂号管三天”。“享红利”方面,逐年提高低保、养老等保障标准,建成多元养老服务体系,市区和8个县(市)实现全民免费乘坐公交。率先出台10条生育支持硬举措,从结婚奖励到生育补贴,从教育支持到住房保障,“真金白银”为群众幸福生活“赋能加码”。
该市致力于增加群众收入,持续擦亮以“吕梁山护工”为主的特色劳务品牌,先后荣获“人社扶贫典型案例”“山西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”等数十项表彰奖励。目前,已累计培训57期10.7万人,带动就业9.1万人,护工月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,金牌月嫂的工资更是高达17000元。
通过发展生猪、肉牛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,该市集中打造临县开阳村、离石王营庄、方山张家塔、孝义临水等100个旅游重点村,助力乡村振兴。
以“工匠”精神,接续推进主城提质、新区扩容,长输供热管网、体育中心等民生项目先后投运,“九大中心”等地标项目加快建设;以“系统”思维畅通城市血脉,完善“内循环”,全面启动新安大道、主城到新区等快速路改造。连通“大动脉”,离隰高速、国道209改线项目建成通车,汾石高速年底通车。开通运行吕梁至北京的动车组列车,积极推进太绥高铁,吕梁机场通达全国23座城市,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形成,“人畅其行、物畅其流”更加高效,实现了从“山区小城”向“区域中心城市”的转变。
为企优环境,纾困助发展,当好服务“店小二”
近年来,吕梁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,创新性推进法治、政务、信用、人文、要素保障“五个环境”建设。
高位加力推动,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。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,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提升50条、促进民营经济16条等政策文件;围绕强化“12345”热线平台功能,整合各类热线104条,确定承办部门1549个,保障企业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。
改革加码拉动,改出一系列暖心措施。建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,完善“吕梁政企通”功能,创新推出“免申即享”服务,兑现各类惠企奖补资金3.3亿元;上线运行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20项,办事环节、时限、材料均压减一半以上;连续5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,连续8年举办杏花村酒博会,推动文水—莫斯科首趟中欧班列顺利开行;开展专项引才行动11项,引进紧缺优秀人才1600余名、博士19名,实现人才和城市“双向奔赴”。
创新加速带动,创出一大批典型示范。在全省率先出台“公共数据运营管理10条”,是首家开展数据产品交易的市;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的“三医联动平台”,创造了4项全国第一、1项全省第一;“医疗数据要素在保险风控中的应用”项目,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为民营企业减压赋能。吕梁现有8.2万户民营企业。从贡献看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%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、60%的税收、70%的科技成果转化、80%的就业、98%的企业数量。从体量看,吕梁民营企业领跑全省,其中孝义鹏飞集团位列山西民营企业100强榜首,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跃升到92位,是我省首家营收超千亿元的民企。从趋势看,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全省前列,2023年吕梁市民间投资324.32亿元,增长2.5%,增速全省第二。今年前三季度,完成242.5亿元,增长7.7%,增速全省第三。
护绿水青山,筑生态之基,绘就生态宜居幸福城
近年来,吕梁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,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屏障这一定位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。
全覆盖治山。吕梁市持续推进“三个100万亩”生态工程,相继实施了国家国土绿化试点、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,近三年完成林草建设任务1216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360万亩。此外,去年又成功申报吕梁山山水工程,争取资金24亿元,这是该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、争取资金最多、受益范围最广的生态治理项目。
全流域治水。吕梁市通过“一河一策、一断面一方案”推进重点河流治理,统筹“治污、调水、清淤、增湿、绿岸”一体实施,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这几年,对生态环境品质要求极高的黑鹳、天鹅,频繁现身吕梁各大河流。
全领域治气。吕梁市坚决向结构性污染开刀,全面淘汰落后焦化产能613万吨,完成14户焦化、26户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。空气质量排名曾在全省长期靠后的汾阳、交城,去年开始历史性退出全省后10位。
全方位治城。吕梁市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9个,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230公里,治理黑臭水体84条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,建成投运3座生活垃圾发电、餐厨垃圾处理项目,城乡环境颜值不断提升。
现如今走进吕梁,抬头可见的“吕梁蓝”,放眼环顾的“生态绿”,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记者李全明
“2017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调研山西,第一站就来到吕梁,勉励我们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,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近年来,吕梁上下牢记嘱托、勇担使命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,美丽幸福吕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”11月28日,在省委宣传部、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深化全方位转型”系列主题第二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,吕梁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张广勇表示。
“舍”单一发展,“得”多元共荣,写就“产业新篇”
作为资源丰富的能源大市,吕梁市肩负着能源革命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使命。
今年以来,该市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,以办好20件大事要事为指引,以“985”重点产业链为抓手,重点打造“四都”“五基地”,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实现从“一煤独大”向“多业支撑”的转变。
让“老树发新枝”。通过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改造,做优煤、酒、铝“一黑二白”传统产业。全市建成智能化煤矿30座,全省最多;焦化产业在全省率先进入大型现代化焦炉时代;白酒产量达到40万吨,全国占比较2021年翻了两番;铝材精深加工能力,占到全省近一半。
让“小树成大树”。通过延链补链,壮大大数据、大旅游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装备“两大三新”新兴产业,打造了一批叫得响、有影响的产品。比如,硝基复合肥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80%、全球的60%左右;医药中间体产品,占到全国的70%、全球的30%。再比如,700兆帕级超高强铝合金新材料,攻克了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。
让“种子快发芽”。抢抓先机、抢滩布局,培育发展未来产业。这两年,该市前瞻布局的氢能产业,已初步形成“气—站—运—车—用”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,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。
“问”需于民,“抓”基本民生,提高“幸福指数”
吕梁市每年八成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,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、实事。“上好学”方面,引进黄冈、衡水等优质资源合作办学,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,中、高考成绩跃居全省前列。“看好病”方面,建成投运全省设施最全、信息化最高的医疗卫生园区;改扩建市中医院,新建市第三人民医院,明年可全部投用;在全省率先实行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,并实现“一次挂号管三天”。“享红利”方面,逐年提高低保、养老等保障标准,建成多元养老服务体系,市区和8个县(市)实现全民免费乘坐公交。率先出台10条生育支持硬举措,从结婚奖励到生育补贴,从教育支持到住房保障,“真金白银”为群众幸福生活“赋能加码”。
该市致力于增加群众收入,持续擦亮以“吕梁山护工”为主的特色劳务品牌,先后荣获“人社扶贫典型案例”“山西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”等数十项表彰奖励。目前,已累计培训57期10.7万人,带动就业9.1万人,护工月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,金牌月嫂的工资更是高达17000元。
通过发展生猪、肉牛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,该市集中打造临县开阳村、离石王营庄、方山张家塔、孝义临水等100个旅游重点村,助力乡村振兴。
以“工匠”精神,接续推进主城提质、新区扩容,长输供热管网、体育中心等民生项目先后投运,“九大中心”等地标项目加快建设;以“系统”思维畅通城市血脉,完善“内循环”,全面启动新安大道、主城到新区等快速路改造。连通“大动脉”,离隰高速、国道209改线项目建成通车,汾石高速年底通车。开通运行吕梁至北京的动车组列车,积极推进太绥高铁,吕梁机场通达全国23座城市,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形成,“人畅其行、物畅其流”更加高效,实现了从“山区小城”向“区域中心城市”的转变。
为企优环境,纾困助发展,当好服务“店小二”
近年来,吕梁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,创新性推进法治、政务、信用、人文、要素保障“五个环境”建设。
高位加力推动,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。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,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提升50条、促进民营经济16条等政策文件;围绕强化“12345”热线平台功能,整合各类热线104条,确定承办部门1549个,保障企业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。
改革加码拉动,改出一系列暖心措施。建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,完善“吕梁政企通”功能,创新推出“免申即享”服务,兑现各类惠企奖补资金3.3亿元;上线运行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20项,办事环节、时限、材料均压减一半以上;连续5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,连续8年举办杏花村酒博会,推动文水—莫斯科首趟中欧班列顺利开行;开展专项引才行动11项,引进紧缺优秀人才1600余名、博士19名,实现人才和城市“双向奔赴”。
创新加速带动,创出一大批典型示范。在全省率先出台“公共数据运营管理10条”,是首家开展数据产品交易的市;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的“三医联动平台”,创造了4项全国第一、1项全省第一;“医疗数据要素在保险风控中的应用”项目,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为民营企业减压赋能。吕梁现有8.2万户民营企业。从贡献看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%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、60%的税收、70%的科技成果转化、80%的就业、98%的企业数量。从体量看,吕梁民营企业领跑全省,其中孝义鹏飞集团位列山西民营企业100强榜首,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跃升到92位,是我省首家营收超千亿元的民企。从趋势看,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全省前列,2023年吕梁市民间投资324.32亿元,增长2.5%,增速全省第二。今年前三季度,完成242.5亿元,增长7.7%,增速全省第三。
护绿水青山,筑生态之基,绘就生态宜居幸福城
近年来,吕梁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,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屏障这一定位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。
全覆盖治山。吕梁市持续推进“三个100万亩”生态工程,相继实施了国家国土绿化试点、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,近三年完成林草建设任务1216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360万亩。此外,去年又成功申报吕梁山山水工程,争取资金24亿元,这是该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、争取资金最多、受益范围最广的生态治理项目。
全流域治水。吕梁市通过“一河一策、一断面一方案”推进重点河流治理,统筹“治污、调水、清淤、增湿、绿岸”一体实施,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这几年,对生态环境品质要求极高的黑鹳、天鹅,频繁现身吕梁各大河流。
全领域治气。吕梁市坚决向结构性污染开刀,全面淘汰落后焦化产能613万吨,完成14户焦化、26户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。空气质量排名曾在全省长期靠后的汾阳、交城,去年开始历史性退出全省后10位。
全方位治城。吕梁市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9个,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230公里,治理黑臭水体84条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,建成投运3座生活垃圾发电、餐厨垃圾处理项目,城乡环境颜值不断提升。
现如今走进吕梁,抬头可见的“吕梁蓝”,放眼环顾的“生态绿”,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记者李全明